摘要:該文在綜合評價中國生物質能資源、產業發展和政策環境的基礎上,分析未來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趨勢。中國具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生物質能產業初具規模,生物質能產業必將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關鍵詞:新能源 生物質能 發展趨勢
前言:生物質能(biomass energy ),就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轉化為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唯一一種可再生的碳源。一般來講,生物質能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糞便以及城鄉有機廢物轉化成的能源, 主要包括農業生物質資源、林業生物質資源和工業廢水及城市固體廢棄物,通過燃燒、熱化學法、生化法、化學法和物理化學法等利用技術,可轉化為二次能源,分別為熱量或電力、固體燃料(木炭或成型燃料)、液體燃料、生物柴油、生物原油、甲醇、乙醇和植物油等)和氣體燃料(沼氣、生物質燃氣和氫氣等)。自20 世紀70 年代以來,為了應對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生物質能的開發與利用,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制定了完整的法規和政策體系,生物質能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業規模逐漸擴大,成為促進能源多元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生物質能概念界定及屬性劃分
生物質能是一類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在緩解能源供應日漸緊張的趨勢,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以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生物質能相關研究已成為能源、生態環境、經濟諸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并迎來了快速發展期。然而,理論、學術、產業界對于其概念與屬性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混亂,進而給生物質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造成諸多隱患,如對生物質能資源量、生態功能等認識不一致和產業發展定位不準等。因此,明確生物質能概念和屬性是該領域垂待解決的一個基礎理論問題。在此思路指引下.筆者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1.1生物質能相關概念的界定
生物質的概念國內外關于生物質概念定義的內涵基本一致。總結維基百科及美國、中國農業部的認定,生物質一般指任何形式(除化石燃料及其衍生物)的有機物質,包括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這些生命體所派生、排泄和代謝出來的各種有機物質,如農林作物及其殘體、水生植物、人畜糞便、城市生活和工業有機廢棄物等。
生物質能的概念:利用具有能源價值的生物質,通過直接使用或作為原料間接生產出各種產品的能源。而通過綠色生物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生物體及其衍生物內的能量定義為生物能。因此,生物質能又可以認為僅僅是生物能的部分社會化利用。
1.2生物質能屬性劃分
傳統生物質能與現代生物質能生物質能利用形式多樣,既包括生物質直接燃燒使用,也包括運用現代技術將其轉化成各種固態、液態和氣態的燃料。由于生物質直接燃燒利用歷史由來已久,因此這種利用方式現在又習慣被稱作為傳統生物質能利用。隨著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物質資源可以通過各種轉化技術高效地加以利用,生產出多種清潔燃料和電力,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這種利用方式被稱作現代生物質能利用。因而,目前生物質能從利用形式上包括傳統生物質能和現代生物質能兩部分。
2、中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2.1中國具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
中國生物質資源量巨大,約有7 億t 標準煤可作為能源利用。其中,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6 億t ,其他農業廢棄物約1 . 3 億t 。畜禽糞便和農產品加工業廢水經過沼氣化處理后,理論L 可以生產沼氣約75 。億m ’。林業生物質資源每年可用于能源用途約3 億t 。城市固體廢棄物年產生量約1 . 5 億t 。
2.2中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國生物質能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沼氣產業基本形成;燃料乙醇年生產能力已達到102 萬t,開發了甜高粱莖稈等非糧作物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秸稈直燃發電示范工程正式并網運行。
沼氣產業:“十五’,期間,國家累計投資34 億元專項支持沼氣建設,直接受益農戶達374 萬戶.截至2005 年底,全國農村戶用沼氣池已發展到1807 萬戶,年產沼氣總量約70 億m , ,折合標準煤約500 萬t ,可以替代154 。萬t 原煤;全國建成養殖場沼氣工程3556 處,年產沼氣總量約2 . 3 億m " ,可替代標準煤約17 萬t 。
生物液體燃料產業:中國總體上人多地少,農業后備資源不足,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的糧食供應將處于緊平衡狀態,使用玉米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發展生物質能的空間十分有限,必須利用未利用土地資源發展非糧作物的能源作物。為保證原料來源,已開發出高品質的“醇甜系列”甜高粱品種;自主開發的固體、液體發酵工藝和技術已達到應用水平,并在黑龍江省建成年產5t 的甜高粱莖稈生產乙醇示范裝置。當前甜高粱乙醇生產技術尚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如資源儲存、保鮮,如何實現全年連續生產等。另外,中國在利用纖維素制取燃料乙醇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生物質發電產業:中國生物質發電技術可分為直接燃燒發電、棍合燃燒發電、氣化發電和沼氣發電。到2005 年底,中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約為2MW 。其中,蔗渣發電約1700MW ,垃圾發電約200 MW ,其余為稻殼等生物質氣化發電和沼氣發電。蔗渣發電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和云南等地區,多為糖廠自備電廠,鍋爐大多為中壓或次中壓層燃爐,亦有使用流化床燃燒爐.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中國生物質固體成型技術的研究開發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20 世紀90 年代主要集中在螺旋擠壓成型機上,但存在著成型筒及螺旋軸磨損嚴重、壽命較短、電耗大、成型工藝過于簡單等缺點,導致綜合生產成本較高,發展停滯不前。進人2000 年以來,生物質固體成型技術取得明顯的進展,成型設備的生產和應用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大部分為飼料設備生產廠轉型而來,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目前處于試點示范階段,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
顆粒機、
木屑顆粒機專業壓制生物質成型燃料。
2.3 中國生物質轉化利用技術評價
從“七五”以來,國家組織生物質能轉化利用技術的科學研究和科技攻關,沼氣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秸稈氣化及發電、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技術均取得明顯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除了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外,缺乏先進、可行的工藝技術支撐,是直接制約生物質資源大規模高效利用的原因,不同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特點、適用場合和存在問題見表2 。從表中可以看出,直燃發電存在著核心技術未成熟、氣化發電存在著燃氣質量低等問題。解決途徑包括加大科研力度,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等。
2.4 中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前景
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逐漸形成,為生物質能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中國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生物質能源利用也極為重視,己連續在四個國家五年計劃將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列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開展了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如戶用沼氣池、節柴炕灶、薪炭林、大中型沼氣工程、生物質壓塊成型、氣化與氣化發電、生物質液體燃料等,取得了多項優秀成果。
自2006 年1 月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生效以來,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 可再生能源發電有關管理規定》 等配套實施細則,重點支持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財政部也發布了財稅支持政策吻〕 ;農業部也適時發布了《 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 。上述政策措施的出臺,無疑有利地保證了投資人的利益,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這將全面促進中國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品領域深入拓展。此外,大型企業積極參與,促進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目前,從事生物質能產業的企業不再僅是中小企業,國有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也參與進來,極大地促進了產業的發展,生物質能產業呈快速發展趨勢。
“發展纖維素乙醇符合低碳概念的清潔能源。”中國工程院杜祥琬、歐陽平凱、石元春三位院士們也認為,用木薯和甘蔗制取燃料,是解決我國能源安全的一條重要途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尤其是用木薯制取燃料乙醇成本低廉更為理想。加工1噸燃料乙醇,用玉米需要3。3噸,按照現行最低價每噸900元計,需要2970元;用甘蔗需要17噸,每噸160元,需要2。720元;而用木薯需要7噸,每噸350元,僅為2450元。據有關部門測試,如果在汽油里加入10%的燃料乙醇,則可以在不變動汽車任何裝置的情況下,減少尾氣的二硫化碳排放量30%左右。這在家庭用車日趨新潮的今天,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除此以外,用木薯制取燃料乙醇還有巨大的社會效益。據測算,建設年產10萬噸的木薯制取燃料乙醇項目,每年需加工消耗70多萬噸鮮木薯或28萬噸干木薯片,年銷售收入5億多元,利稅8000多萬元,可為農民直接創收2。5億元,帶動12萬戶農民增產增收;同時,還可為社會提供數百個就業崗位,形成年運輸量80萬噸以上。此外,用木薯制取燃料乙醇,有利于環境保護。
據專家估計,全球每年產生的生物質能的儲量為1800億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因此,生物能源在將來大有可為,尤其是在石油供應緊張的時候,生物能源將大顯身手。
3、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具有豐富的生物質能資源,約有7 億t 標準煤可作為能源利用。中國的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積累了一些成熟的經驗,但不同技術的產業化現狀并不平衡,提升生物質能研發的高新技術是關鍵由于我國生物質能的傳統利用方式(直燃式炊用或采暖)在廣大農村地區占有主導地位,其能源利用效率只有10 %一20 %。生物質能由傳統的直燃式轉變為更高效現代化利用方式,關鍵是轉化技術的提升。在加工轉化過程中高新技術的采用是降低成本,提高能效的決定性因素。在這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需要引進與自主創新并舉,提升我國生物質能源領域的科技水平,立足當前,放眼長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